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定以學校的主流文化為基調,體現(xiàn)民主平等的形式。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當代高校校園建設,必須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等最新理論成果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成為一條主線貫穿到整個學習教育過程中。
十八大提出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對將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繪制了藍圖,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陣地,就必須堅持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四項任務作為根本目標和教學思路,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校實際、師生實際出發(fā),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有側重點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培養(yǎng)“四有人才”作為大學根本目標,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實際效果。由此看來,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重視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促進和指導作用。
1.加強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效用。高等學校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必須將馬克思主義滲透到方方面面的教學工作和教學任務當中,將馬克思主義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有效無縫地結合。
第一,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把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思想,來指導具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法論根本觀點來指導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確保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沿著正確的路線和方向不斷深化和強化,反過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反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開展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繼續(xù)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不動搖,并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地位和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想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和源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依據和根本內容。學校是天然的學習場所,尤其是運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思想教育工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路線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
2.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根本價值目標。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精神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創(chuàng)造可供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生存并茁壯成長的文化土壤和校園環(huán)境,采取多種方法鼓勵大學生樹立高尚的、積極的、正確的、宏偉的奮斗目標和精神追求。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努力學習、扎實本領,積極投身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偉大事業(yè)中去。
3.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時代觀念。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強調:“校園文化建設應以愛國主義、改革創(chuàng)新和社會主義為旗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凝聚起師生的合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必須以宣揚愛國主義、歷史人物、歷史事跡為主要方向,重點是宣傳在近代百年來全國各民族反壓迫、反侵略、反封建的重大勝利以及全國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上的一條獨立自主的、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的康莊大道,以此來不斷激發(fā)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主動參與到中華民族百年復興的偉大事業(yè)中去”。
二、全方位投入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設中要處理好不同文化現(xiàn)象、不同文化形態(tài)間的關系,研究探索不同文化形態(tài)共存并相互促進的方法,保證不同文化形態(tài)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大格局中都能和諧有序的得到發(fā)揚。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人類成長不可缺的精神食糧,有健全人格、激勵人們不斷發(fā)展、引領向上的功能作用,在高校中更應重視文化的諸多功能作用,以此來營造積極向上、發(fā)展規(guī)范、有序嚴整的良好氣氛,最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并優(yōu)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堅持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不走樣。高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二十四字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場所是高等學校,而主要群體是大學生,我們要堅持在高校中積極培育土壤、努力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嚴謹務實的工作和學習作風,不唯心、只唯實的科學精神,加強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設,回歸到教學工作的本源,教師以教書育人、傳播知識為主要目的,學生以努力學習、成才報國為根本追求。
2.堅持物質文化的基礎地位不走樣。物質文化的建立健全不應追求享受和奢華的標準,而是要以有利于于促進大學生的心智健康發(fā)展為目標和原則。高校在做整體規(guī)劃時,要有長遠的眼光考量一段時間內的建筑布局、建筑內涵、建筑特色,要將新建的建筑同已有的建筑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密不可分的整體。在高校當中加強園林景觀、綠化美化的建設,以增強學校的“美”的氛圍,體現(xiàn)歷史的美感和厚重感;加強運動、娛樂、休閑場所及設施的建設,增強師生體質,倡導團結協(xié)作,增加藝術性、趣味性;加強網絡媒體、學校社交平臺的建設,規(guī)范網絡文化,抵制惡俗文化,營造健康積極的氛圍,通過組織高質量的社團活動為高校物質文化的建設注入活力。
3.重視制度文化的重要保障作用。制度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建設有利于規(guī)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的制度文化對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設進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代,實施高校依法治校,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章程來辦事,要在高校內開展有關黨的重大方針政策、黨章黨規(guī)的教育活動,保證大學生在思想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大事項民主研究決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公開公示接受民主監(jiān)督,保證師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開展法制教育宣傳活動,以實實在在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強法制意識,工作學習以法律為準繩,在遇到不公正對待時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衛(wèi)合法權益。
4.以行為文化為衡量標準。在所有的大學文化活動中,行為文化是最能直觀體現(xiàn)大學文化的,行為文化活動是衡量一個學校文化水平的一把尺子。現(xiàn)在大學中開展的絕大多數(shù)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都可稱作是行為文化,如學術宣講、公益服務、科技比賽以及體育競賽等,在實際開展過程中要從學校的傳統(tǒng)出發(fā),要以本校特色為主要依據,挖掘并發(fā)展符合時代和社會特征的高校風氣。學校各相關部門要加大聯(lián)合力度,并征求學生的意見,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活動的題材和樣式,要注重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相結合,開展富含趣味性,促進運動健身益智和團結協(xié)作的活動,在活動中要能體現(xiàn)和反映出來多種素質并有側重,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汲取營養(yǎng),全面提升自己、促進身心良好發(fā)展、提升想人文素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充實精神生活。
三、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優(yōu)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當今高校發(fā)展和建設的主要思路是依法治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三者合而為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綜合評價大學實力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已經成為被普遍接受的社會共識,它是高校建設的軟實力,是一所學校有別于其它學校的最明顯的地方。人們接受一種文化形態(tài),并受這種文化形態(tài)影響并施加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活動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種文化形態(tài)碰觸到人類內心深處的某一個點,使得人類能夠自覺地主動地向其靠近,接受并認可這種文化形態(tài),形成歸屬感。而要想形成這種文化的歸屬感,那么就必然是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具備,也只有在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釋放,文化才能被廣泛的認可和接受。本校特有的一定是傳統(tǒng),而傳統(tǒng)的才有可能成為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在我國要想規(guī)范高效優(yōu)質地開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只有遵從高校的特殊實際情況,宣揚本校自建校以來所存在并積淀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以之為本校的獨有特點并將之不斷完善發(fā)揚才能使被廣大的學生接受并認可,以本校傳統(tǒng)文化特色為基礎,不斷總結和提煉學校發(fā)展進程中新的特點特色,海納百川,吸納其他高校的有益的符合本校特征的文化形態(tài),構建新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這樣才能永葆學校的生機和活力,才能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丟失本校最根本的文化傳統(tǒng)和特色,才能形成本校區(qū)別于它校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開展。
營業(yè)時間: 主營業(yè)務:
周一至周五:9:00—18:00 視覺設計 展廳設計 商業(yè)空間設計
周六、周日:9:30—17:30 活動策劃 辦公空間設計 校園文化建設